傳統儒家思想在仁學的基礎上,提出了「君子比德」的旅遊思想理論。「君子比德」的「比德」學說,源自孔子《論語‧雍也》篇:「智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」
意思是,智者喜歡水,仁者喜歡山。孔子認為仁人君子應該喜歡山水。因為自然山水之美類似仁人君子的美德,遊觀自然山水能獲得某種道德感召。
我們先集中談談為何「智者樂水」。漢代的劉向在《說苑》中記載了孔子和學生子貢的一段對話:
子貢問孔子:君子為甚麼見到大江大水一定要駐足觀看?孔子回答:君子用水來比附德行:
水遍流各處而沒有私心,像「德行」;
水流到之處,萬物得以生長,像「仁德」;
水按規律向低處流動,像「道義」;
水在淺處流動,在深處則難以測量,像「智慧」;
水一心奔向深谷,像「勇敢」;
水雖柔弱卻無處不到,像「明察」;
水對任何不好的東西都不拒絕,像「寬容」;
水把不乾淨的東西洗清,像用「善良」去教化人;
水始終保持平面,像「公正」;
水盛滿之後就不再進入,像有「度量」的人;
河道再怎麼曲折,水總是向東流,像「堅強的意志」。
旅者觀賞大江大水,從水的各種特性領悟出做人處世的道理,實踐起來雖然不易,但把目標定高一點,能成為某種精神指導方向,所謂「雖未能至,心嚮往之」。
逆權運動,香港人抗爭時強調的 “be water”,乃出自李小龍的名言:「清空思想,無形態,無形狀,像水一般,倒進杯子,成為杯子,倒進水瓶,成為水瓶,倒進茶壺,成為茶壼。水能流動,亦能衝擊。朋友,要像水。」強調行動應像水般靈活多變,順應外物變化而變化,以柔克剛,進無常形,退無常態,充滿體現老子的道家哲學思想。
香港人,be water 💦💦💦
P.S.
1. 有學生上課時認真指出儒家漏了重要信息:「水能生財」。
2.《說苑》的文字非常優美,現把原文引述如下:
「子貢問曰:『君子見大水必觀焉,何也?』孔子曰:『夫水者,君子比德焉,遍予而無私,似德;所及者生,似仁;其流卑下句倨,皆循其理,似義;淺者流行,深者不測,似智;其赴萬仞谷之不疑,似勇;綿弱而微達,似察;受惡不讓,似包蒙;不愛以入,鮮潔而出,似善化;至量必平,似正;盈不求概,似度;其萬折必東,似意。是以君子見大水,觀焉爾也,是智之所以樂也。』」(劉向:《說苑‧雜言》)